2012年3月底,广东台山,一户人家抬着乳猪上山祭祖。
2012年3月底,广东台山,乳猪祭祖后,现场切开分给族人。
时间不止,匆匆又是一年。扫墓路上,春意盎然,四野明净。点一炷香,燃一沓纸钱,这是清明节祭奠逝者的传统方式。在深圳,人们多来自天南地北,家乡的清明节风俗有何不同?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一起了解各地风俗,缅怀故人。
[深圳]
“拜山”归来“分太公猪肉”
深圳原住民清明祭祀有两类形式,一类是大规模的家族式集体祭祀,一类是每家每户的家庭式分散祭祀。两类祭祀的地点不一,时间上也会错开。以宝安沙井一带的曾氏为例,大规模的家族式祭祀,一般安排在清明节前的一个双休日。(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深圳曾氏宗亲会沙井新桥仕贵公理事会理事长曾国祥介绍,今年3月25日上午8时许,来自沙井、公明、石岩等地6个原住民村庄以及港澳台乃至国外的约600名曾氏后人,携带茶、酒、烧猪、水果、纸钱等,集体前往位于新玉路的祖墓群祭祀。现场还有舞麒麟、舞狮子等表演,场面壮观。其后,小祭品摆放在坟前供祖先“享用”,烧猪则运送到位于新桥村内的曾氏大宗祠门前,砍碎入锅,与其他食品一起做成大盆菜,席开60围。
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说,这是沿袭过去“分太公猪肉”的风俗。据说,吃拜祭过的烧乳猪,会得到祖先庇佑,各方面都会顺利平安。
曾国祥说,在清明当天,各个曾氏原住民家庭会自行前往大王墓园等处扫墓祭祖,近年来也有一些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若干天进行。不过,从墓园回来,还要在家门口以祭饼之类的物品“拜天地”。
在祭品方面,深圳原住民清明祭祀也有一些地方特色,比如宝安地区就有制作清明茶果的习惯。曾国祥说,如今的原住民所说的“祭饼”,就类似于“清明茶果”,是一种由糯米、粘米、芝麻等做成的巴掌大小的食品。
而不论是家族式大规模祭祀,还是家庭式分散祭祀,都要烧“金元宝”。这种祭祀用品通常提前两周用纸折成,放在米袋中,每只有烟盒大小,每袋可放几十只。祭祀当天,每座坟头前烧掉两三袋,给阴间的祖先使用。“这种‘金元宝’,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才会折,年轻一代都不懂的。”曾国祥说。
[潮汕]上山“挂纸”蒸朴籽果
潮汕的清明风俗,在大部分乡村地区仍保留完整。
家住福田区莲花一村的黄女士今年62岁,来自潮州的她,对家乡清明节的风俗非常熟悉。
“清明节这天,人们一早起床,把各类粿品、鸡鸭鹅肉等装盘后放入箩筐中,用扁担挑着祭品上山扫墓。”黄女士说,到了先人墓前,先点上一对火烛,祈求扫墓顺利。随后用锄头、镰刀、簸箕等工具,清扫先人的墓地,除去墓前、墓身上的杂草,添土整坟。接下来摆上供品,上香祭拜。在祭拜过程中,子女们用油漆重描一遍先人墓碑上的字,一般用红色油漆涂写。
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用小石块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纸镪是黄白两色的纸条,长约30厘米,宽约5厘米。旧时迷信说法,压纸镪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
扫墓的供品,有烫熟的蚶,祭祀将毕时,人们把蚶剥开吃肉,用蚶壳压纸镪。蚶壳呈灰白色,状似银两,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祭拜结束时,烧纸钱,燃放鞭炮,子孙们祈求来年平平安安,生活幸福。
朴籽粿是潮汕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朴籽粿是用朴籽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也叫碗酵桃。(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江西]清明节要吃“清明果”
清明不吃青,走路看不清。江西客家人过清明节,第一个讲究就是,一定要吃“清明果”。家住福田区梅林一村的张先生是江西赣州人,虽说来深圳十几年,可老家的风俗习惯仍记得很清楚。
张先生介绍,“清明果”在赣州也叫“艾米果”,原材料是艾草。每到清明节前后,田野里艾草遍地,乡亲们便摘来洗净,剁碎后揉进米粉里,可以做成不同形状,加入不同的馅料在里面,摆上蒸笼一蒸,颜色翠绿,满屋飘香,非常可口。
客家人扫墓叫“挂纸”。快到清明节时,看黄历选个适合祭拜的日子,家家户户备好香烛、草纸、鞭炮,带上锄头、扫把,再拎上一只活鸡,便浩浩荡荡出去扫墓。“在墓前杀鸡,将鸡血滴在草纸上,然后用石头压在坟头,这叫挂纸,是第二个讲究。”张先生说,用锄头理理墓地的杂草,放完鞭炮,烧完纸钱,整个仪式就完成了。
门插柳,头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在过去,赣州各地都有此风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家家户户插柳的习惯已经渐渐消失。不过对于身在深圳,回味老家过节风俗的张先生来说,清明节不吃米粉肉、米粉鱼是当地的又一规矩。“米粉肉、米粉鱼是我们客家传统名菜,逢年过节一定会吃,但清明节不可以。”张先生说,按传说,清明节如果吃了米粉肉、米粉鱼,故去的亲人便会“瞎眼”,所以这两道菜一定不能上桌。
[湖北]鲜花祭祀习惯传到乡下
在湖北武汉,不管有多忙,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务,回老家给先人祭祖,当地俗称“上坟”。
早在一周前,白领梁小姐就订了深圳飞往武汉的机票。梁小姐的老家在武汉市新洲区一个农村。昨日,她正在老家帮父母筹备清明节当天“上坟”的事宜。“现如今不仅城里提倡环保祭祀,农村也开始流行鲜花祭祀了。”梁小姐在电话中说。(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据介绍,当地“上坟”包括坟前祭拜、送纸钱、献花、添坟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长者或长子首先除去先人坟墓上的枯叶杂草,另外拿出几张黄纸钱,以土石压于坟头,意在向外人显示家中仍有后人。前期工作完成后,当地人会在坟前划好上供范围,摆上香楮、元宝纸钱、鲜花祭品等,然后按辈分为祖先烧纸钱。
由于受到寒食节禁火影响,在湖北恩施、咸宁等地,人们会在坟墓附近的小树上或坟地竹竿上悬挂纸钱,叫做“标墓”。祭祀过的坟墓纸幡飘飘,而没有纸幡的坟头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坟了。
[河南]煮蛋插柳共祈平安
在河南过清明节,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说法。在深工作的郝先生说,在老家安阳农村,每到清明,家家户户会在屋檐下插柳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追思。
除了戴柳,在河南,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老年人常会在这天给孙儿煮鸡蛋“滚灾”。老家在河南许昌的李先生称,在老家,家人都会告诉孩子,清明这天吃了煮鸡蛋,就能把灾祸赶得远远的,同时它还象征着未来的生活能够圆圆满满。
每到清明节,人们总会放下手上的工作,回乡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李先生介绍,清明节前人们会将先人的墓地仔细地打扫,并会重新添置坟头。如果一个坟上没有新的坟头,就可能是这家人已经不在了。所以俗话有“下辈有人没人,就看清明添坟”的说法。不过,如今随着花岗岩等质地新式坟墓的流行,这项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在农村还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