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游网 > 手游攻略 > 手游攻略 > 正文页

清明文化追思:如何守望传统节日

来源:凤凰网 发布:2012-04-25 13:50 多样殡葬 装孙子 4月2日,广州高校学生志愿者在火葬场开展义工活动。 清明,作为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的节日,清明假期有复古传统,也有新生气象。今年清明流行起来的事物中,有些是好点子,有些则很雷人,如何去芜存菁,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展开思辨。 学会感恩与...




    多样殡葬



    装孙子



    4月2日,广州高校学生志愿者在火葬场开展义工活动。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的网友表示选择传统方式,12%的网友选择鲜花祭扫。对祭扫方式的优劣比较,71%的网友认为传统方式较好,是祖先传下来的,更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29%的网友觉得鲜花祭扫方式好,比较环保,也可避免火灾隐患,而且还经济实惠;88%的网友认为传统方式不会轻易被鲜花祭扫和网络祭扫方式所取代,6%的网友认为传统方式将会被取代。

    豪车也是热销的祭品之一,有的摊铺还上演了“香车”配“美女”。店铺老板称,市民一般都是买一个别墅加一辆跑车。而一些做工较精细的纸扎汽车甚至要好几千,其中,纸扎高尔夫配件2288元、纸扎jeep越野车3699元一辆、纸扎兰博基尼跑车更是高达3888元一辆。

    当iPhone等各种时髦祭品冲击民众的眼球时,一家网店更是推出了售价高达16888元人民币的纸扎“海上别墅”,让人瞠目。据了解,这家网店主要经营高档祭品,做工精美,仿真度极高。这件纸扎别墅的内部构造令人惊叹,客厅、餐厅、卧室及各种家电设施一应俱全。

    还有更吓人的,一些拜祭品商店居然摆出了“保安”“保姆”的模型。店主称,“保安”30块钱一个,“保姆”38块钱一对。记者问及为什么“保安”比“保姆”价钱高,店主笑称“现在请保安都贵一些,请保姆便宜点”。

    众多祭品中,冥币算是最常见的。但雷人的是,其面值却在年年攀高。不少商铺摆出的冥币面值动辄都是上千万元、上百亿元,最大面值的一张冥币是9800亿元。档主直言:“现在全球物价高涨,就连‘天地银行’也通货膨胀了,所以今年要多印一些大面值的冥币。”

    这些热门祭品吸引眼球的同时,也遭到了各方的热烈讨论及质疑。

    代客扫墓问津者寥

    清明节,有一些人在这个城市里并无亲人可祭,却每天往返于各个陵园。这就是今年3月份以来新兴的代客扫墓生意。

    打扫墓地、上香、鞠躬、摆放鲜花点心……广告中称将提供一条龙服务。

    据介绍,北京地区每次收费价格从350元到1000元不等,湖南地区出现了1490元至3000元的高价;天津更甚,据当地媒体报道,哭坟老手报价最高2万元。

    和热切的关注相反,代客扫墓的生意却并不十分火爆。

    记者近日询问了淘宝、赶集等网站上代客扫墓的卖家,大部分都表示整个清明都只接到了一两个“代扫”订单。

    其中一家公司负责人还表示,自己曾在南方开展过类似业务,且非常受欢迎,今年首次“转战”北京,没想到根本没有人来咨询。

    有关专家表示,清明扫墓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扫墓来达到怀念先祖的目的,一般所有祭奠都需要亲人亲自到达现场,主要是为了在清明能让“阴阳”两界的人通过扫墓有个沟通,花钱请人代为扫墓则完全丧失了祭扫的意义。

    清明不是普通假日

    【文化隐忧】

    清明不是普通假日

    清明节本是一个慎终追远,感恩先人的节日,但这一节日在城市尤其是年轻人中已俨然与普通假日无二,传统传承令人担忧。

    在包括清明节在内的四大传统节日已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今天,如何让这些节日不只是假日,如何发扬其文化内涵,将其真正返还民间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少专家研究和忧心的问题。

    23岁的柴强刚出差回来就急忙往农村老家赶,他要和家人一起给已故亲人扫墓。这是他从小到大每年清明节都要参加的活动。

    “妈妈会蒸一种特殊的花馍,四角各放一棵枣,中间放个鸡蛋,上面还有一条‘小蛇’缠绕。先拿到墓地上供,然后家人每人吃一个。”在太原工作的柴强说,一到清明节他就会想起自己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心中充满了怀念。

    然而,这样的体验恐怕在城市生活的人已经很难感受到了。

    “清明节只是一个休息和出游的机会,没什么特别的。”在北京工作的厦门姑娘林妮的想法透露了大多数城市年轻人的心思。

    需“找回”传统节日

    三类教育缺一不可

    “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都淡化了,淡得快没有了,那些迷人的、诗意的、情感的节日,快要消失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也曾多次提出对传统节日传承的担忧。

    他认为,这些传统节日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原因有二:一是我们迅速由农业文明转向现代文明;二是我们曾经人为地削弱了自觉的文化,出现了文化断层。“现在来看这种断层是很可怕的,一代人的中断是疏离,两代人的中断会隔膜,三代人的中断就难以弥补了。”

    冯骥才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传统节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华文化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赢得一席之地,就不应该抛弃传统,而应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找回我们的节日”。

    李汉秋以清明节为例来说,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或者抚摸着已故亲人骨灰盒的时候,他们的一生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不由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李汉秋说,我们不一定与古人以同样的方式来过清明,我们会有所发展,但不能丢下清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针对把传统节日过成普通假日的情况,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表示,把清明、端午、中秋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标志着我们政府对传统文化态度发生积极而重大的变化。

    “但节日跟一般的假日不一样,假日可以完全休闲,传统节日却必须要有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离开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节日也就没有意义了。”张希清说。

    三类教育缺一不可

    那么,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才能拾起失落的传统节日,让其重新焕发光彩呢?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首推教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表示,要从小培养对传统节日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另外,教育还要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习惯,那就是在社会上树立楷模,可以是个人、家庭、学者、甚至地区楷模。

    李汉秋、张希清等专家认为,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风俗活动,政府、社会、旅游等部门要给公众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个文化环境,找回原来传统节日失去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张希清认为,仪式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传统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它蕴含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素,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此,应重视仪式的重要性,在仪式中体味传统节日的神圣性。但同样,仪式也需要创新。“可以从家庭和社区做起,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新的仪式。”张希清说,现在兴起的多元化的祭祀方式,比如集体共祭、植树、献花、诗赋、祭文、家庭追思会等都是仪式的创新。

    除了要有节日仪式外,李汉秋认为节庆标志、吉祥物、花、歌曲等一系列的节日配套物也应逐渐健全。“比如节日纪念品,它可以营造节日氛围,是节日习俗基本元素的一部分。一提起那些熟悉的传统节日,就会想起节日纪念品。一提起纪念品,也会想起相应的传统节日。”李汉秋说。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不是几十年的事,而是长达100年之久。现在我们开始重视了,要把我们老祖宗的文化精华重新拾回来,但恐怕进程还是非常缓慢的。要真正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发扬光大,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李汉秋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