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步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觉醒的国人为了救国图强,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热潮。时至今日,中国已摆脱了弱国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显现出回归的态势。无论是学术界的国学倡导还是从国家高度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都标志着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传统文化的崭新魅力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除了传统的祭拜祖先和踏青郊游之外,全国各地都举办了各种庆典活动,作为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山西介休绵山显得更为引人注目。
清明节作为我国汉族传统的节日,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清明节的起源,至今未有定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清明节原本是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在与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以及其他民间传统习俗相互融合之后,最终形成了以祭祀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为一体的节日。
介子推为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晋文公感念其功德,为逼其出山辅佐,下令放火烧山,不料将介子推及其母亲烧死在山中,此后,晋文公规定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得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介子推的这段故事就发生在山西介休绵山。每年的清明(寒食)节,绵山都会举行文化活动,至今年已是第五届。以“走进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为主题的本届文化节,从4月1日开始,持续15天。通过四大系列8项活动向人们展示清明(寒食)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发展。来自海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也齐集绵山共话清明(寒食)文化。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探讨,更是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的形式和更加现代化的诠释被人们所了解和接纳。
信仰与民族精神的复兴
在被西方文化影响百年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以新的姿态成为现今多元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密不可分。
在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一刹那,人们惊叹于西方列强的科技,于是,想要振兴中华的志士仁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至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文化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占据了社会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回升,对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增强。除此之外,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社会弊端正逐步显现出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能够给出解决方案。在此情形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及复兴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经济的复兴所带来的文化复兴,并非只有中国一例。日本就同样经历过对本土文化的否定及重新认知的过程,甚至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复兴,给了民众信仰和价值观,这种立足于本土的民族精神,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未来的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大国崛起,经济实力是一方面,本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振兴,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复兴并非一时之功
从学校课堂到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知。历史上的文化大省,如山东、江苏、浙江等,都打出文化牌,山西也借助晋商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于云南,都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孔子学府更是将儒家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是对“原教旨”的全盘恢复,而是摈弃糟粕、与时俱进的产物。介休绵山清明(寒食)文化节“绵山对话”关于“慈孝文化和道德复兴”的探讨,就将传统的慈孝文化上升为对生命的热爱、敬畏与尊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不但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更多的现代人易于接受。借助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迈着大步走在复兴的道路上。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形成,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而衰败之后,再度复兴并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就可完成,正是有了众多如介休绵山清明(寒食)文化节这样的文化盛宴以及整个社会不遗余力的努力,必然会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