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感恩文化,它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和感恩心理。它凭借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虔敬,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不衰。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的精华,也是文明的缩影,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
当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被世俗的物质所代替,其承载的节日内涵也必定会丧失殆尽,原本彰显的节日价值也会被功利的物质所填充。传统民俗中掺杂了腐朽和庸俗的东西,就离民俗的本质越来越远;一种背离时代进程的风俗如果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迷失了健康的方向,将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先进文化的桎梏。
文明祭祀,环保出行,可视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倡导文明祭祀,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更能够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焚纸钱、烧“别墅”等,显然与文明的生活理念相悖。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文化中某些与时代发展相悖的陋习,是当今传承传统文化值得思考的话题。
清明扫墓既是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与激励。一束鲜花、一杯水酒,都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将自己的追思寄于文明祭扫之中,让“绿色清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对构建文明、环保和健康的和谐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尊重传统,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
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实现与现代的对接。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让清明节重现“清洁而明净”的节日氛围,提倡文明、健康、环保、回归自然的祭奠方式,这更能体现出我们追随现代文明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