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游网 > 手游攻略 > 手游攻略 > 正文页

风筝与风俗

来源:阿里巴巴 发布:2012-05-03 09:12 风筝,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应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风筝的放飞仪式和放飞的游戏则是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放风筝是在春天里进行的。歌谣云:杨柳生,放风筝;杨柳死,踢毽子。阳春三月,大地复苏,草木竞发,空气清新,风和是暖,不仅...


    风筝,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应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风筝的放飞仪式和放飞的手游则是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放风筝是在春天里进行的。歌谣云:“杨柳生,放风筝;杨柳死,踢毽子。”阳春三月,大地复苏,草木竞发,空气清新,风和是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耕种和丰收的希望,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我国至少从唐宋时就盛行清明时节去郊外踏青嬉戏的风俗,放风筝则是这一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有一首竹枝词写道:“白给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而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放风筝是在秋天才进行的。

    一般地说,只要有风的天气和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放风筝,因此应该是一年四季都能够放风筝。但是,为什么放风筝的活动大都在春秋二季进行呢?虽然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有相当复杂的历史原因,然而,从客观上看,起主要作用的还应是天气状况和农闲时节。

    放风筝的首要条件是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是因大气温度不均匀引起气压变化而形成的。气象学认为风有三类:局部地区型、全球型和偶发型。以第一种类型风最适于放风筝。因这种风是在小地区内形成的,基本上不受地球旋转的影响。在我国,春秋两季的风向稳定,风速比较适中,经常产生缓缓的上升气流,而且气温适中,适于户外活动。夏季天气炎热,并经常有暴风雨和雷雨,在这样的天气下放风筝十分危险。冬天气候寒冷,风力猛烈,风向也不稳定,所以,春秋两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期。

    风力的大小与放风筝有着很大关系。一般说来,当风力在2~6级时,可以放风筝。

    风力在2~3级时,可放面积在0.1~0.5平方米的小风筝;风力在3~4级时,适合放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的风筝;当风力达5~6级时,只能放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的风筝,一般的大小风筝在这样的风力下会被风吹坏。另外,在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风力较内地强得多,所以,沿海地区的风筝规格都比较大,显得粗放、纯朴;而内地流传的风筝规格较小,显得精巧、玲珑,这与风有着很大关系。

    在农村中,放风筝的习俗在时间上又与农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从农历当年的十月份到来年的四月份为农闲季节。但在农历十月份,除去不多的农田管理,农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修补农具,为来年的耕作进行准备,一部分有手艺的人则在这段时间内开始他们的副业生产。在农历十二月份,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过春节进行的,大扫除、粉刷房屋、春米磨面、杀猪宰羊、张灯结彩。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又有许多必不可少的年节活动。所以,放风筝多是在正月十五后进行。这时天气和暖,东风渐急,而且农事当闲,草木未苏,时间和场地都能得到保证,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农村放风筝,一般都在田中进行。在种麦地区,麦子要过了清明才分蘖发棵,“清明到,麦杆叫”。据农业专家研究,分蘖前的麦子不怕踩,如踩的话,对发棵拔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分蘖后的麦子便不能再踩了,因为麦子在分蘖后,茎干均已长成,如这时再到田中放风筝,会踏坏田禾,使麦子产量降低。而在产稻地区,清明已是大忙时节了。所以,在广大农村中,放风筝的活动一般在清明前后即告尾声,最晚的也只到立夏为止。

    过去,我国各地在放风筝时还举行种种有趣的仪式。有的地方是在放飞前,拿着风筝在村中游行,并在村头摆上香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村中男人举行祭祀仪式,以求风筝能够顺利上天,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然后才能放飞风筝。有的在风筝上画上神像或贴上神马,选一吉日,由“童男子”放上天空,据说这样便可镇慑人间妖魔,以保一方太平。在有些地方,人们有灾或有疾病时,便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待风筝放上天后剪断引线,让风筝随风飘去,认为这样便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消灾祛难。

    在江浙一带,放板鹞是一件大事,事前要准备数日,及至放飞时,要先向风筝敬献香烛纸马,然后由数个男人共同放飞上天。因有一种迷信说法,妇女和孩子是不能靠近的,否则,将是对神明的不尊敬,板鹞也就放飞不起来。待板鹞放飞上天后,各家的主妇们便从自己家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菜,在大场上摆好桌子,男女老少共同入席,一面品尝各家菜肴,一面喝酒赏听板鹞从空中发出的乐声。放板鹞时最忌断线或摔落,据说板鹞掉在房屋上是非常不吉利的,会给房主带来灾难。如板鹞不慎落在他人的房屋上,风筝的主要就要赶快带上香烛、纸马、鱼、肉和老酒向房主赔礼道歉,不仅要烧香磕头,还要祭过家堂菩萨,才能取走风筝。否则,房主就要将风筝扯烂、烧掉,才能免除灾难。

    医学认为:在春日里放风筝,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的好处。因为,冬天里人们久居室内,气血郁结、精气封藏,往往内热积聚,代谢减弱。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沐浴着阳光,在芳草如茵的野外放风筝,呼吸新鲜空气,舒展四肢筋骨,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有利于泄热散郁,又活动了筋骨和臂腿肌肉,增大了肺活量,有助于促进代谢,增强身体素质。

    放风筝还能驱除疲劳和健脑益智。在放风筝时,手臂要牵拉动作,腿脚要奔走移步,眼睛要仰望遥视,注意力要集中在凌空翱翔的风筝上。在和煦的春风里,蓝天里的风筝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上下翱翔,令人心旷神怡,疲劳顿消,陶醉在大自然中,享受着运动的乐趣。这些年来,国外不少风筝疗养院应运而生,通过放风筝来治疗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视力减退、小儿智力不足等病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在过去,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如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都很喜欢放风筝,除了锻炼身体外,还用放风筝来练眼神,把放风筝作为戏剧的基本功训练。

    另外,青少年及长期从事近距离视物的脑力工作者经常参加放风筝活动,可预防近视眼和提高肌体的抗病力。因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仰望着风筝的眼睫状肌呈松驰状态,眼晶状体也呈扁状态,从而有利于调节视力,消除眼睛的疲劳,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此外,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风筝有关的歇后语、谚语和俗语。如:“床底下放鸢子——大高而不妙”;“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等。还有形容一个人走后无踪影,就说:“他是个无风(断线)鹞子”;看到小孩子走路东倒西歪,就说:“像鹞子侧了”(意不稳)。只有人们相当熟悉的东西,才会用来作比喻。这也说明了风筝在民间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在民间,还流传着多种放风筝的手游方法,使放风筝的活动变得更加富有情趣。风筝放上天能发出响声的,除了带着哨子上天的板鹞外,还有“空中风琴”、“鸢上锣鼓”、“云端放炮”等。“空中风琴”是在风筝上安上竹子或苇子做成的弓,放上天后,张紧的琴弦便发发出悠悠的筝鸣声音,这与古代风筝上的弓是同样的。只是材料不一样了。“鸢上锣鼓”又叫“背锣鼓”,是用细竹条扎成方形框架和零件,将两个小风斗、锣和鼓悬挂在上面。锣是用响铜制成,鼓是用薄羊锤敲鼓发出声音。在白天,因声音嘈杂,只能隐约听到;当夜深人静时,锣鼓声清晰传来,非常好听。“云端放炮”是利用一种能沿着风筝线上下滑动的装置,将鞭炮挂在这个装置上,鞭炮的另一端挂一段香,点燃香后,使装置上升,待香烧完后就点燃了鞭炮。在半空中突然响起鞭炮声,增加了放风筝的快乐。

    还有些手游如“天女散花”、“彩纸赛跑”、“合放风筝”、“叠放风筝”、“甩降落伞”、“风筝滑翔”、“风筝逐斗”、“彩灯悬空”等,都是非常有趣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