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根据“儿童网游”改编的电影《赛尔号》作为暑期档第一黑马杀出,小朋友们激动地在影院门口排队,家长却忧心忡忡。让他们揪心的,正是孩子冲着随票附赠的手游点卡,再三拖着自己前去观影。
以“赛尔号”为代表的“儿童网游”横空出世,让暑假中家里的孩子只愿呆在电脑前而不愿出门,“网瘾”症状开始初现端倪。尽管这些儿童网络手游采取“每天24时到凌晨6时关闭服务器”以及限制手游时间等举措,可当孩子触网后,后遗症远非关闭服务器所能解决。
现象 《赛尔号》大卖扯出“儿童网游”隐忧
记者昨日在沪上影院看到,即使非周末,仍有不少孩子拖着家里的大人前来捧场。一位10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小伙伴在外婆的陪同下一边排队一边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虚拟社区“赛尔号”中各种角色的发展和命运,待到轮到他们,便大声提醒购票窗口的服务员,“阿姨,那个大礼包(片方附赠的手游点卡),不要忘了给我们!”不少影院经理向记者反映,有些小朋友为获更多手游点卡,特意带着多位亲人来看,甚至看第二遍。兴高采烈地拿到赠品和电影票,这个男孩告诉记者:“在我们班里,你基本找不到一个不玩"赛尔号",也不玩"摩尔庄园"的同学;如果有,那他一定会被其他人取笑很老土。”
集点卡、买装备、练等级……虽然定义为儿童网络虚拟社区,但显然《赛尔号》在90后、00后的世界里,威力就等同于《魔兽世界》。成年人在面对网络手游时尚且容易成瘾,更何况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发展成熟,好奇心重的低幼儿童?《赛尔号》电影大卖的背后,是这群人对于网络手游毫无免疫力的隐忧。
家长 担忧“功课”变“攻略”
儿子就读于虹口区某小学五年级的顾妈妈告诉记者,一到暑假,儿子的心思就系在了电脑上,“网瘾”症状初见端倪:吃饭狼吞虎咽,作业龙飞凤舞,经常煲电话粥和同学讨论攻略。“一般我接到电话,对方就说是要讨论功课,开始我以为是真的,后来时不时听到几句,才知道他们是在讨论怎么抓宠物、打怪兽!”
顾妈妈一打听,发现其他学生的家长都遇到了和他一样的问题,儿子小奇告诉她,现在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游账号,“奥比岛”、“摩尔庄园”、“赛尔号”成了班上同学经常议论的话题,甚至如果谁说不知道这些,都可能会遭到同龄人的讥笑:“你OUT了!”顾妈妈惊恐地发现,和以前的超级玛丽、坦克大战等手游机不同,现在小孩子玩的手游,通过剧情发展和身份包装,已经把小孩子牢牢地绑定在手游里了。一旦开始,就要一直持续下去。“儿子的好朋友每个礼拜都要到书报亭里去买新的攻略,一本20元,加上时不时买的点卡,零用钱全用在上面了。”
据我国相关机构对9岁幼小儿童统计发现,9岁以下的小孩92%有玩过网游,而其中最小的孩子年龄甚至只有2岁。而据一份《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上网的小学生中有“7.1%”是“网瘾用户”,有网瘾倾向的约占5%。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已不容忽视。
手游公司 快乐体验 绑定家长防沉迷
面对“诱发低幼儿童网瘾”的指责,《赛尔号》和《摩尔庄园》的出品方淘米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儿童上网不可避免,是大势所趋,并有增长和进一步普及的趋势。长时间在线沉迷网络对儿童身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因为手游的高额付费引发的犯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虚拟社区的出现,是要规避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在用网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问题,同时满足儿童通过网络娱乐的需求。”
她还强调,为防止孩子过度沉迷网游,手游都设有“防上瘾”系统,“平日手游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暑期则为5小时”。此外,为了让家长能及时掌控孩子玩手游的状态,网站还提供“玩家ID和家长EMAIL绑定功能”,每周汇总玩家的手游时间、消费情况给到家长。
专家建议 尊重个体 以身作则
市教科院普教所心理室主任沈之菲告诉记者,“把时间都花在了网游上,自然获取知识的时间就少了。这个知识不单指课堂知识,还有很多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林紫心理咨询工作室舒柳敏咨询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家长一律阻止孩子接触网游的做法,同样也不理智的。“需要了解手游究竟满足了他哪些方面的心理需求,制造机会,通过其他途径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从而缓解网瘾。更重要的是,许多家长自己每天也花很多时间在电脑前,小孩就有样学样,要戒网瘾,也要以身作则。”
更多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妨争取与孩子做网友,一起参与到网络手游中,家长多了解一些,孩子上网的安全性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