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儿女情更长》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普通人家的真实亲情最动人”
“一直以来,上海本土的电视剧似乎给人不够大气的印象,优秀之作也未见能走出上海市民的"小圈子",但《儿女情更长》是个例外通过聚焦沪上普通人家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道理。”昨天,电视剧《儿女情更长》创作研讨会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由上海海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39集电视连续剧《儿女情更长》,明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儿女情更长》是1996年播出的22集家庭伦理剧《儿女情长》的续集。作为1990年代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儿女情长》曾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被坊间誉为“北有《渴望》,南有"情长"。《儿女情更长》演绎了上部剧中两位主人公童富昌、方秀云夫妇去世10多年后,下一代6位儿女及其下一代、下两代儿孙的命运遭际与家庭生活变迁。
“剧中人物延续了童、方夫妇家庭的门户性质,6个儿女及其后代基本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让我们再次目睹了平民百姓的世俗人生。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失业、就业,子女教育、代沟……构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认为,《儿女情更长》直面社会民生问题,剧中人有烦恼和困惑,有忠诚也有背叛,有恩怨更有情仇,可不变的是兄弟姐妹、叔伯姑嫂、连襟妯娌、父母子女之间深沉的亲情。“在审美价值外,能引起更多观众共鸣的是本剧的思想美:纷纭繁复的都市生活中,一个底层家族里,凝结于众人身上真善美的亲情才最动人!”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郝戎说,《儿女情更长》表达了积极健康的家庭伦理观念:“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家不能散。”“电视剧艺术有认知、审美、娱乐功能,也有批判功能。本剧并未回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尖锐问题,在剧情进程中不断化解矛盾,鲜明批判了父母把女儿婚姻当成买卖,以及抛家弃子等错误婚姻观,宏扬了健康道德观与文化观。”
在解放军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看来,这部电视剧的感人之处在于“接地气”,充满了人间烟火与世俗情怀。“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没有人物死亡等激烈情节冲突,更少见时下电视剧中充斥的高官、总裁等形象,或是动辄豪华酒店、高尔夫球场场景,可在每个人身边,好像都能找到剧中人物的影子,可贵的纯朴与真实的情感像涓涓细流一般,流过每个观影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