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的主要成分是树木,但如果没有缠绕在树木之间的藤蔓、没有那些争夺空间的灌木和杂草,没有那些穿梭或蹲守于茂密丛林中的走兽飞禽,这个原始森林也就名不副实了。最近,在读了胡小平的散文集《佳节倍思亲》后,仿佛找到了藤蔓缠住亲情灵魂的感觉。
在这部以亲情为主线的散文集里,凝聚了《佳节倍思亲》《挂念父亲》《想念母亲》《懂你》《怀念奶奶》等30篇佳作,洋洋洒洒20余万言。这位“60后”的文坛俊彦,曾在中学、电大为学生解惑授业,之后又跳到金融领域,在一个市的银行当领头雁,现又升迁至省行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小平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在文学的海洋里披波斩浪,划出了一道道绮丽的涟漪和亮色。
从文学经典中吸取养料,用率真的情感去写亲情。小平兄喜欢阅读经典文学名篇,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等背得滚瓜烂熟,他从《背影》中悟出了散文如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必须注重细节的描写,必须用率真的情感去勾勒人物的形象,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升华那些曾被感动而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生活碎片。譬如小平在《挂念父亲》一文中,写自己回到老家去:“才说上几句话,父亲便拉着我去参观他今年夏收的成果,有摊在地上的洋芋,盛在箩筐里的黄豆,装在蛇皮袋里的油菜籽,飘着红须的玉米,还指着田里说要打多少担稻谷,指着地里说要挖多少斤红薯。父亲说这些的时候,眉飞色舞,眼睛亮着,脸上笑着。”“父亲沐浴着夕阳的光辉,笑眯眯地看着我,笑得很真诚,真诚里还有几分天真。”“我被父亲那个得意的样子感染着。”从这些简洁而又直白的描述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父子用心交融的甜美的人物画中,父亲的形象写得细腻,写得传神。儿子却用真情记录了这个动人的经历,把父子之间的情感缠到了一起,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从生活细节中擦拭亮色,用朴实的情感去提炼亲情。在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有许多细节感人至深,在家庭的亲情网络里同样有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也许就是生活中的细节。这些细节仿佛就是原始森林中的那些藤蔓,表现出它的不可割舍的关系。小平兄在写《挂念父亲》的美文里,把自己小时候,年轻时期对奶奶、对父亲、对伯伯、姑姑等印象破茧成蝶,特别是把“过年”这一特定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缘牵挂写得入木三分,把父亲盼望儿子回家团聚的殷切心情写得忍襟而酸。当父亲问及儿子什么时候回去“过年”,而儿子却回答“单位工作忙,不能回去过春节”时,父亲听了,好几分钟没说话,然后轻轻将电话放下,儿子呢,听到电话里的盲音,也呆呆地站了好一阵。忠孝不能两全啊,这样的细节描写扣人心弦。小平说,记得小时候每临近过年时,奶奶就把自己拉到身边说,奶奶年纪大了,就盼望着过年呢,我盼过年呀,不图吃、不图穿,你伯伯、姑姑也该回来看我了。说着说着眼睛就湿了,鼻子也酸了。小平呢,总是一边听着,一边给奶奶捶捶背:这些记忆的碎片串成了珍珠般亲情的项链,剪不断,情更深,植入了心灵的沃土。
从母爱的崇高中寻找生命的张力,把挚爱的情感贯穿于生存的空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一直伴着胡小平长大。因之,他对母亲有着亲缘中不可替代的情愫。在生活中处处留有母亲慈祥的微笑,特别当一些节日来到之时情感尤为浓烈。当母亲去烟台为二弟带孩子离别两年未见面,又值年关时,他的那种想念母亲的情感一天天加深了。
他想起母亲在家时,除夕夜煮年鸡年肉的身影;想起回家时,母亲站在院子里喜出望外的样子;想起母亲煮的又甜又爽油而不腻的年缸萝卜;想起母亲搬来凳子让自己坐在灶边烤火的那端儿。
于是,那篇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情感炽烈的《想念母亲》的散文便跃然纸上。
我仿佛听到了小平兄和母亲的亲切对话,仿佛找到了亲情间那种魂牵梦绕的感觉。透过那些鲜活而又蕴含深厚情感的文字,使我找到了打开心灵仓库的钥匙,这也许便是读小平兄散文集所得到的最具审美价值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