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刚刚公布了11个设区市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其中,最吓人的一组数据,是中小学毕业生的近视率。很多人将此归咎于iPad等平板电脑的普及,但这并不能阻挡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的脚步。
这位校长向记者坦言:“我一直想引进平板电脑,但具体操作,还有很多问题。费用家长能否接受、孩子的视力是否会受影响,借助信息技术上课一定比传统教学好吗,新技术会不会毁掉传统教学的长处……作为校长,我觉得压力很大。”记者之后又采访了多位小学校长,得到的答案都是如此。
这些问题以后能解决吗?陶西平比较乐观:“印度本月11日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是1130卢比,约合128元人民币,目前印度已经有1.5万名老师将它应用于教育培训。”这或许就是个趋势。
至于对视力的影响,陶西平建议:“可以做一些教学实验班,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和普通班作对比,使用平板电脑视力有没有明显下降,教学效果究竟好不好。”
记者观察
中小学课堂改革要考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
不仅是教育专家认为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将成为课堂点金石,让传统教育方式破茧成蝶,许多信息技术界的“大牛”更是如此。比尔·盖茨就曾放话:在21世纪,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出现去学校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有了电脑技术,哪里都可以是课堂。
作为未来平板电脑教学的一线体验者,学生和老师欢迎此类新技术进课堂吗?还有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相信这会让孩子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吗?
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几十名家长竟然没有一位表示赞成。原因很多,影响视力首当其冲;其次是担心孩子没有自控能力,把电脑当手游机;还有考虑更多的,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是否真能代替传统教学。例如用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电脑屏幕虚拟解剖动物的过程,是否能代替实践操作?是否会阻碍孩子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启正中学老师庄荣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信息,他总结,先进的东西总是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既要看到优势,也要考虑到不足。特别是中小学课堂,容不得随意实验,唯恐耽搁孩子。“我觉得应首先考虑年龄和心理特征,应该先在大学和技能(成人)学校实验,总结成功模式,积累经验。”
不过有专家认为,有些问题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课堂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的问题。去年9月,法国教育部长邓肯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但没有产生像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那么大的效果。他说,大概是因为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改变,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工具的改变,而没有使教育真正产生结构性的改变。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