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将花4800元买的“苹果”手机拿去检测时才得知,该手机是一部高仿的假“苹果”;天气渐热,空调使用高峰期,不少消费者却因为经销商乱串货而无法享受正常“三包”服务……昨日上午,省消协公布了上半年消费投诉分析报告,重点曝光了手机、空调、汽车、家政、食品等消费领域的坑人案例。
消费者人格尊严问题
首次被列入投诉分类
据统计,上半年我省各级消协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2565件,解决12102件,解决率为96.3%。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72.8万元。
其中,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有8276件,占投诉总量的65.90%,仍然是所有投诉中占比最大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人格尊严问题也首次被列入省消协公布的投诉问题分类中,此类投诉上半年共有22件,占总投诉量的0.18%。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统计也越来越完善,中消协特意在统计表格中加入了关于"消费者人格尊严问题"这一项。”省消协有关负责人说,“涉及此类投诉的消费者,大多是在购物时遇到了说话难听的服务人员,或者有些服务人员忽略了部分消费者的民族习惯,从而引发了消费纠纷。”这位负责人表示,此类投诉的调解结果,大多是服务人员向消费者赔礼道歉。
智能手机投诉成为重灾区
省消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接到的通信产品类投诉为1383件,占总投诉量的11%,其中涉及智能机的投诉量直线上升。
案例:假“苹果”竟敢卖4800元
消费者张先生于今年2月份在科技市场某店花4800元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使用一段时间手机出现了短信错误、黑屏等情况。张先生将手机拿到正规的苹果维修中心检查后,才得知这部手机是高仿“苹果”,也即俗称的山寨机。消费者找经销商解决问题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投诉到消协,在消协调解下问题才得以解决。
服装鞋帽类投诉量居高不下
上半年,省消协接到的服装鞋帽类投诉有1359件,占总投诉量的10.81%。该类投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服装洗后缩水、褪色、起球;鞋子鞋面、鞋帮、鞋跟断裂开胶;商家利用近似品牌误导消费者等。
案例:皮衣有问题 商家不理会
消费者金某在郑州某商场购买了黑色皮衣一件,价值1890元,穿了3个月就发现左侧腋下脱色严重,向商场反映问题,商场的回复却是:“不是质量问题,你自己花点钱维修一下吧。”
省消协的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如果想免费维修或者退换货,商家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鉴定证明。可像金某这种情况,鉴定一件皮衣就要几百元,而且还要将皮衣毁掉做破坏性试验,金某最终因维权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
制假售假窝点向农村转移
食品安全大于天,上半年关于食品的投诉有989件,占总投诉量的7.87%。生产经营者擅自更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销售过期食品、虚标食品等级,以及不适当地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问题,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
省消协的工作人员说,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留守人群以老年人、儿童居多,受年龄、文化水平限制,他们缺乏对相关消费知识的必要了解。一些制假、售假人员充分利用可乘之机,将制假、售假窝点从城市转向城乡接合部或农村地区。
案例:没有生产日期的酸奶喝倒一家人
郑州市消费者张某于2012年6月购买了某公司生产的益生菌发酵乳,家人食用后集体呕吐、腹泻,张某拿起一袋奶仔细一看,结果发现只有保质期且没有生产日期,一箱奶都是这样。没有生产日期的奶能喝吗?消费者要求这家公司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并给予经济赔偿。目前,这起投诉正在调解中。
空调市场串货现象严重
上半年关于家用空调的投诉共有459件,占总投诉量的3.65%。眼下正是用空调的时节,不少消费者反映家中空调不制冷,或售后安装拖延时间、乱收费。
案例:空调买回家才发现没法享受“三包”
许昌市消费者黄某去年11月购买一台某名牌空调,到了今年年初时发现制热效果不好,便拨打售后服务电话,厂家马上派人上门进行检查,发现是空调上的四通阀门坏了。就在维修人员准备填写保修单时,才发现该空调没有条形码,合格证、保修单不全。原来,黄某买到的空调是经销商从别的经销商处拿来的串货产品,产品虽然是真货,却无法享受“三包”服务。
眼下正是空调使用旺季,省消协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最好到专卖店购买产品,不要图便宜而购买来路不明的空调。同时,要保存好发票、“三包凭证”、维修服务手册等,以备日后使用。
预约服务纠纷频发
上半年,关于美容、美发、洗浴、家政服务的投诉有308件,占总投诉的2.45%。近年来,这些行业的预付卡消费纠纷频发,且呈现出个案金额大、人数多、调解难等特征。一旦出现办卡企业突然停业、转移经营地址等情况,消费者挽回损失的几率微乎其微。
案例:不续卡家政公司拒绝服务
消费者刘某于2011年10月22日,办理了郑州一家家政公司的电子服务卡,到了2012年5月底,家政公司一直给刘某打电话,称卡已快到期,得续钱,不然就要涨价了。刘某表示卡上还有1000多元,暂时不必要续钱。后来,刘某给家政公司打电话预约服务时,却没等来家政人员。刘某打电话质问,家政公司找各种理由搪塞,连续失约3次。
由于预约服务调解难度较大,省消协的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用书面合同代替口头承诺,以免日后发生消费纠纷。
汽车经销商爱采用饥渴式营销
苹果公司的新产品迟迟不在中国上市,一旦上市必然引发彻夜排队现象,这种饥渴式营销,显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这种营销模式蔓延到了汽车销售领域。
“今年以来,加价销售汽车成为一些所谓的"畅销"品牌汽车惯用的伎俩。一些生产经营者采取"饥渴式"营销手法,通过产量控制甚至囤货惜售等手段,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为加价销售产品、牟取不正当利益创造条件。”省消协的工作人员说。
案例:提车遭遇加价10万元
郑州市消费者王先生2010年3月29日在郑州市某汽车销售公司挑选了一辆合资品牌汽车,当时售价为379800元。销售人员表示此款车型暂无现货,王先生表示可以预订,销售人员提出需在原车379800元的基础上另加5万元,才能保证两周内提到王先生想要的车。
由于王先生实在是喜欢这款车,同意了加价要求,并支付了1万元的预付款,订了这款车。当时签订的销售合同规定该公司应在2010年底交车。但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过了近一年,爱车迟迟没到,等来的却是销售人员要求再次加价5万元才能提车的消息。最终,王先生将该汽车销售公司投诉到了消协,经调解,消费者得到了双倍赔偿。
近年来,汽车消费投诉逐年上升,关于汽车加价销售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对此,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签好购车合同,注意抵制不合理的附加条件和加价收费项目,并且保存好发票、购车合同、说明书等资料。一旦遭遇侵权,要与商家据理协商,亦可到当地消协或工商部门投诉、申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