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笈2 靠获胜偶然性增用户黏性
这些社交小游戏看似简单,玩起来并不容易。游戏玩家林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运气好的话,碰上一个好开局,围住神经猫用的步数就少。运气不好的话,就是玩一个晚上,都困不住这只狡猾的猫。”“每一次开局,小猫和棋子的位置都是随机且不可预知的,这就让获胜的偶然性增大。”李瑜解释道。
王真妮对此表示,《围住神经猫》确实带有运气成分,很多玩家都会不断地刷开局,从三天一亿多次访问量和独立用户数超500万的数据来看,平均一个玩家要玩上20遍。
除运气成分,想攻破这类游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研究。例如,在《2048》中,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滑动数字块,很快方格就会被占满;玩《Flappy Bird》时,一旦拿捏不好触屏时机和力度,小鸟就会撞击到木块。这些小游戏看似简单,实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胜,其中的巧妙规律,需要玩家玩上十几次才能渐渐掌握。
秘笈3 战绩分享“晒”出疯狂影响力
在李瑜看来,社交类游戏走红的关键,就在于借助平台优势鼓励玩家“晒”战绩,“微信平台积累的海量用户,以及用户之间复杂的关系网、分享的便捷性,是小游戏能够进行‘病毒式’传播的基础”。
考虑到要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战绩,玩家一般都会和神经猫斗上数十个回合,以获得更好的战绩。《围住神经猫》这类游戏把握住了玩家“攀比”、“炫耀”的心态,使用“我用10步围住神经猫,击败90%的人,你能超过我吗?”这样带有挑衅性语言的分享模板,撩拨其他玩家的挑战欲望。为了“晒”出最亮战绩,还有人开发出了《围住神经猫》(装逼版)帮助用户用最少的步数围住神经猫。
游戏制作人L感叹道:“《围住神经猫》真的是游戏吗?它就是一种社交手段,重点在‘晒’,而不是玩。”事实上,游戏玩家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是切实存在的,只不过这类小游戏是站在社交平台这一“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游戏互动、分享。
社交类游戏凭借制作周期短、传播力强的优势,在近两年来层出不穷,然而大部分游戏都只是昙花一现,始终难逃生命周期短的困境。
《围住神经猫》的开发者秦川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制作《围住神经猫》的本意是希望借助这样的小游戏,为泥巴怪的微信公众账号提升订阅数做尝试。”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社交游戏通常是一种推广手段,游戏只是一个招牌,将游戏用户转变为公司产品的潜在用户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