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是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作为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一家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权威专业日报。这期我们访谈的就是经济日报集团证券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他自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传媒业以来,在新闻传媒界与财经证券界取得无数骄人成绩,作为新闻出版人,他一直秉着严谨、坚韧、谦逊的职业精神为我们奉献更多、更快、更好的新闻资讯。正所谓:“二十八年新闻路,只为财经正义鼓与呼”。
记者:董总编您好!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请您谈谈您的新闻之路是怎样开始的?
董少鹏:我进入新闻界较早。1984年我15岁,读初中时,加入了“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成为首批100名小记者之一。
北京中学生通讯社在1984年底创建,由北京青年报主管,当时的安岗、杜导正、王立行、许文、郭梅尼等新闻界名流担任顾问,亲自为小记者培训授课。当时我担任总社副社长,主要任务一是采访学校教育动态,做调查性报道;二是协助报社的编辑为《跨世纪》版和《文史库》版组稿、编稿。当时,我们那一批小记者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了采访报道和报纸版面编辑工作中,不是“秀一把”。
直至高中毕业,我在北京青年报发表报道评论计2万余字,二次获评“优秀记者”、三次获评“好新闻奖”。我至今觉得,学通社的经历是我新闻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十分感激帮助教导过我的前辈们,包括现任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千龙网总编辑贺帜生、中学时事报总编辑姜莹等老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北京青年报社群众工作部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读者来信,编辑出版“编读往来”专版;组织报社通讯员培训工作,编发通讯员来稿。采写的《房改释疑》系列解释性报道,获得北京市委领导好评。随后加入由国家体改委管理的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任《证券市场周刊》编辑记者。当时,中央领导明确定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是“民间发起,政府支持”,是中国证监会成立前协调我国证券市场事务的“半民半官”机构。在任《证券市场周刊》编辑记者期间,我采写的宏观经济和政策性报道受到业界极大关注。同时,得益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的独特角色地位,我也接触到大量国内国际金融界人士,学习到当时国际资本市场的新知识和先进理念。这使我长期受益。
1994年5月,加盟上海证券报社,负责北京记者站工作。当时主要是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税总局、证监会等部委联系,采写了大量宏观经济和政策性报道。股票交易印花税、国有资本与国有股、新股发行定价、打击内幕交易等多篇报道评论直击当时热点,准确传递了政策声音,也受到市场关注。
2001年11月,我受邀担任《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当时,中国股市“5?19”行情高潮过去,市场日益低迷;对于资本市场监管和发展模式的批评声四起。2002年1月,结合业内人士的意见,主持撰写了题为《正确评价证券市场功与过》的评论员文章引发市场大讨论。海外报纸、国内互联网对该文做了大量报道评论。这篇评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客观认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阶段,防止不顾实际地生硬地与国际接轨,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功能。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给予积极评价。
近10多来,针对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发行改革、建立创业板市场、推出股指期货等,先后组织推出专题和系列报道。主抓的头版评论栏目《今日视点》聚焦最新话题,及时解读政策信息、传递独家观点,已是证券日报名牌栏目。主笔的财经专栏《红墙论股》立足解答经济形势和股市政策疑点,及时回应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