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父母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功课。在科学育儿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的中国家长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游戏自然而然出现在孩子的生活。在很多家长眼里,教育和游戏沾不上边,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觉得游戏和教育是冲突的,是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
虽然功能游戏已经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许多家长在选择孩子教育方式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游戏上。对于“孩子到底该不该玩游戏,游戏到底对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帮助”这类问题上,不少家长也心存疑惑。对此,同样作为家长的北大教授Dr.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Dr.魏证言 《我的世界》对孩子大脑开发有积极作用
在10月27日《我的世界》开发者大会暨周年庆上,Dr.魏现身乌镇,以“首席体验官”的身份发表了演讲。在会上, 他以科学研究为佐证,提出“第一人称的射击类游戏、建构类游戏和社交类游戏”对大脑有对应能力的促进作用,而一款正面的游戏在认知、社交、动机和情绪方面,都对大脑产生着正面影响。
《我的世界》作为一款建构类游戏,其“自由度极高、具备构建和社交双重属性”,使它既能锻炼玩家的社交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乃至复合认知能力。同时,主打自由建造的《我的世界》,也是复杂知识趣味化的教育平台。Dr.魏表示,孩子对游戏感兴趣,以游戏形式展示知识会让课堂更生动有趣,而现在全球各地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借助《我的世界》进行趣味教学。这也让《我的世界》成为了科研和教育届最喜欢的游戏。
Dr.魏在现场介绍了当前科研界对于游戏的看法。他表示,玩游戏的时候大脑的工作强度并不比学习时低,而且从科学研究来看,游戏对大脑的四个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即认知、社交、动机和情绪,这就表明,实际上游戏并不一定是学习上的“拦路虎”,或许还是高分高能的“催化剂”。
而更有研究表明,建构类游戏对大脑影响最明显在于空间能力的提升,因为处理空间信息的脑区与数学处理脑区高度重合,所以当孩子们在玩像《我的世界》这样的建构类游戏的时候,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都能得到提升。Dr.魏表示自己心目中适合给孩子玩的游戏类型,要具备“安全、自由、构建、节制”四个元素,而他在大会上分享道:“《我的世界》是在我的个人电脑上唯一安装的游戏,我女儿知道,也是我作为爸爸唯一让她玩的电脑游戏”。《我的世界》凭借其功能意义,获得了作为父亲的Dr.魏的认可。
价值观点高度契合 深入合作践行科学育儿理念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坤琳,曾因担任江苏卫视科学励志节目《最强大脑》的科学评审而为观众熟知,人称“Dr.魏”。除了在心理学上颇具建树外,儿童教育也是Dr.魏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为一款以“创造更好的世界”为主题,倡导“寓教于乐”的功能游戏,《我的世界》在多个层面的价值观与Dr.魏不谋而合。而多个方面的深度契合,为双方此次合作,并共同推出“IF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IF计划”的命名包含了特殊含义:“I”代表的是想象力,“F”代表的是未来。”在“IF计划”的框架下,《我的世界》将上线相关组件,发布与游戏深度结合的益智玩法,启动益智主题的“非常大脑”玩家比赛,并携手Dr.魏开设专属自闭症孩子的游戏服务器。“IF计划”不仅在儿童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帮助家长了解游戏的正向能量,破除家长对传统游戏的偏见,解决因游戏而起的隔阂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跨界连接多个领域 《我的世界》为游戏正名
全面探索游戏与教育结合可能性的“IF计划”可以说是意义深远,也是《我的世界》拓展游戏边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这并非《我的世界》在该领域的首次尝试。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我的世界》就联合NASA举办了线下太空展览,用游戏趣味呈现天空知识,引发关注;在中国航天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更将《我的世界》融入天文公开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了创新教学,广受好评;而后又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开启“定格历史”之旅,开启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游戏的创新碰撞,意义非凡。
《我的世界》不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创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增长知识,更是一款可以帮助玩家心智与脑力成长的功能游戏。《我的世界》作为一款功能游戏,能够跨越不同的领域,成为连结历史、人文、科技、教育的纽带。而游戏自身也凭借其强大的功能性,打破了家长等大众群体对游戏的固有认知,展现了游戏作为学习工具的正面意义,并以此为游戏正名。
益智玩法,科学育儿,《我的世界》以创造为名,寓教于乐,激发孩子脑力,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掌握更多样的知识、更全面的能力,为游戏正名。此次与Dr.魏的合作,让《我的世界》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与以往合作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仅有科学研究理论的支撑,更得到了Dr.魏的亲力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我的世界》将不止于一款游戏,更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工具,成为家长在处理孩子教育上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