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资本账户开放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以为眼下放开资本账户正当其时,利大于弊;有人则担心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下,贸然放开不是最佳的时间窗口。纵观多年资本项目改革历程不难发现: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就是在这种议论或争论中提出、起步和前行的,只不过这次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笔者以为,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清晰的思维。
资本账户开放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应有之义。早在1993年,我国就明确提出“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后,人民币可兑换进程起步于经常账户。在实现经常账户可兑换的同时,我国资本账户开放也拉开了帷幕:时而迈大步,时而又有所收敛,却从未停歇。所以如此,完全是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使然。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努力始终不曾懈怠过,更不曾放弃过。如今,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积淀,尤其是新世纪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当下中国进一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的有利条件较之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成熟: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充足的外汇储备,稳健的财政状况以及愈来愈成熟和完善的金融市场。我们完全有理由再次扬帆起航。
从外部环境看,可以说我国现正处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发达经济体深陷危机泥潭,经济复苏步履维艰;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却逆势而上,全球经济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态势。目前,国际上对人民币的持有和使用意愿格外强烈,此时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无疑将进一步提速跨境人民币使用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资本账户开放既是对这种需要的“回应”,也是自身改革的顺势而为。
多年来,每当提及资本账户开放,总会使不少人感到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多,需要防范的各种风险很多,因而心情甚是焦虑。这不难理解,国际上新兴经济体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得我们不能不对此谨言慎行。在我们很多人中总是或多或少有这种心态:怕别人给我们下套,怕给我们小鞋穿。因此对于资本账户开放,时常表现为过于瞻前顾后,过于强调配套协调而不敢单兵突进。上世纪末在决定经常账户可兑换时也出现过类似的各种担心,但实际结果却是既没有发生想象中的资本大量外流,也没中谁的圈套、吃谁的亏。
诚然,环顾全球,对于持续动荡的外部环境和储备货币经济体极度“慷慨放水”所引致的异常活跃、为逐利而四处流窜的“热钱”可能带来的“扰动”
,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但资本账户终究要开放。还是国人多年来再熟悉不过的那句话:积极而又稳妥。一方面态度要积极、思路要清晰,看准后推进要有力;另一方面步骤要审慎、底线要明确,可能的资本流动逆转应对预案不可少,以防范系统性和那些看似局部但足以影响全局的金融风险。唯此,在资本账户开放中我们方能真正少几分焦虑,多几许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