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10余年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改变。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也时有出现。课程标准不但出台,而且课程标准经过修订也在逐步完善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改变了原教材繁、难、偏、旧的面貌,一些前沿理论进入了中小学教材,教材内容也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毋庸置疑,10年课改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课改面临诸多难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例如,教师整体素质如何提升?如何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面对绩效考核如何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改革我们的考试评价方式?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育科研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成了摆设。教育研究停留在学校的文件中,学校关注的是课题申报,课题申报后再也没有人过问。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常规工作,学校工作按计划执行,教师的教学按课表进行,内容按教材进行,这样一来,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创新,基本上不创新。教育问题年复一年,老生常谈,最后大家都熟视无睹,对问题说得多,研究解决的少。中小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年复一年,问题依旧,无解决的时间表。
其次,教育科研工作者与一线脱离。不少师范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学者成天在象牙塔里做研究,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深入中小学课堂不够,忙于翻译介绍国外的先进教育理论,忙于出书发表文章。真正深入一线,研究实际问题,指导一线实践的人太少。这样一来,教育科研成了阳春白雪,渴望理论指导的中小学一线却望梅止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深入一线,扎根课堂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更缺乏潜心、安心研究教育实践的理论人员。而中小学一线的老师,普遍缺乏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导致了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填平这个鸿沟,需要理论工作者放低姿态,深入一线,与实践工作者密切配合,共同直面教育实际问题,探寻解决之道,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笔者认为,要解决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教育理论工作者首先必须深入课堂,深入了解中小学师生的实际生活状态,掌握一手资料,严肃认真地筛选教育理论,针对教育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来。中小学一线教师要增加科研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主动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合作,参与研究,这样使理论紧跟实践、指导实践。
课改,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呼唤着教育科研的深度参与,深度融合,用科研的眼光、科研的思路、科研的办法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课改才可能可持续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