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快速退化的趋势恐怕难以改变,特别是那些复杂难懂、使用范围小的方言。有专家担忧,互联网时代必然迎来方言的消亡,新媒体甚至可能直接“扼杀”方言。因为人们正在使用更加统一的输入法,绝大部分拼音输入法,均依赖普通话。但“汤姆猫”的例子可以证明,如果跟上信息传播技术的步伐,方言或许可以更好地传承。更多新兴手段也在尝试,比如“上海浦东”政务微博群开设“浦东方言大家学”,单条阅读量最高达两三万次。即使有时无一人能全部答对,网友仍兴致勃勃跟帖。还有的借助流行歌曲、动漫等时尚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去走近方言。
有人担心,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本地方言在公共场合使用的频率大大下降,使得本地方言“危机”四伏。而老布发现,“说南汇话的汤姆猫”不仅本地人喜欢,新上海人也很感兴趣,他们想通过学习方言这扇门来融入。一位河北籍母亲说,“下了课,本地孩子会聚在一起说土话,儿子听不懂,感到被排斥。现在有汤姆猫教土话,他每部都会听上好几遍,和同学交流也不再格格不入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提到,长宁区民俗中心举行沪语比赛,选手不单单是本地孩子,还引来国际社区的外国孩子来参赛,一个日本小孩用流利的沪语讲故事,让全场惊叹。后来想想也正常,方言是“进入”本土文化的一把钥匙。很多老外正是透过方言来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一旦方言消失,很多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无法生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遭到破坏。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与推广普通话不矛盾。各种语言应该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文化的多元和丰富。 ”在仲富兰看来,方言是一条动态河流。基本交流功能是方言的根,一旦某种方言不再反映当下生活,就失去了创新力和生命力,纵使保留了语音资料,也只能是“博物馆艺术”。土话要发展,需要不断吸收新的事物,利用新的传播手段,这样才有活力。